发表时间:2023-05-31 17:28:17 点击次数:288次
【摘要】
花朝节在旧街的兴盛离不开它独特的地理位置。 旧街,位于大别山南端与平原交会处,地处武汉市的东北,属丘陵地带,旱路,东可进入大别山腹地、西下武汉、北达豫皖、南至湘赣;水路,穿街而过的三庙河入举水直通长江。这种“山之尾,河之头”的地域为平原与山区之间的贸易提供了条件,素来是商贾云集,为鄂东地区一大集市(山货集散地),旧志载此地有“河头山尾,堡埠共生”之称,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旧街花朝节独特鲜明的地方民俗风韵。花朝节期间,旧街的街道至三庙河河滩及沿岸,帐篷、摊铺绵延数公里,突出“农”字特色,形成耕牛、农资、农机具、特色农副产品、农民生活用品等六大市场群落。花朝会期间,穿旧街而过的三庙河河滩,两岸延绵几公里,帐篷千顶,商摊互连,依俗自发分成木器、竹器、铁器、生资电器、日用布匹、耕牛畜禽等六大市场群落。改革开放前,传统的手工农用生产工具在整个庙会市场占有很大比重。如适合一人一牛耕作的木犁、木耙、耖子、宰辊等;传统排灌农具水车;田间管理用的薅扒、板锄、秧扒、抓钩、耳耙、铁锹等;收获工具沙镰、草镰、铁钩、锄头、扒锄、铁锹、连枷、石磙、扬叉、木齿耙、木锨、风簸、簸箕、筛子刮板等;还有些日常生活所需的木船、划子、囤盆、扁担、冲担、绳索、水桶、粪桶、竹制的箩筐、菀箕、笕篓在市场上占很大比重。80年代后,随着机械化的普及,传统农用生产工具减少了一些,如传统的水车和木犁已消失,但仍保留了一般耕作所需的农具,只是农产品的材质逐渐被铁器取代。花朝市场上售卖的手工产品,更多的是日常生活用品,如竹扫把,竹簸箕,木质粗糙简单的桌椅板凳家具用品;耕牛市场也是旧街花朝节的一个特色,旧街每年于二月花朝节开展耕牛交易活动。附近村镇农民纷纷前来进行耕牛买卖;随着经济的发展,花果林木的交易也逐年兴盛,越来越多的群众意识到农副产品的创收的重要性,积极购买花果林木,政府也自印讲授科学种植花树果木的小册免费分发。
早期庆福寺庙台戏是花朝节群众赶会的一个重要娱乐项目。近代因庙台的毁坏,当地的乡绅每年自己出钱将戏台搭在河滩,请乡间剧团来演出楚剧、黄梅戏。河堤边也有不少民间艺人赶会送来皮影戏、武术、杂耍,踩高跷等传统民间活动让赶会群众充满兴致。解放后,唱戏主要由政府和个单位出钱筹备,更加注重演员的正规,大多请的是省市的专业戏剧班,戏剧的表演曲目也大大增加。80年代后,不少外地的歌舞团、马戏团也来演出,吸引了不少当地及附近群众赶会。90年代后由政府出面组织增加开幕式舞台表演活动,邀请省内著名的表演艺人,现代歌舞纷纷登台,其中湖北大鼓及乡间小调十分受欢迎,清早人群便拥挤在舞台前等待观看。表演结束后,便上演一周的戏剧。由此可见,花朝节的娱乐活动在与时俱进的同时,更注意贴近赶会群众的生活和口味,让赶会群众欣赏到平日难得见到的高水准表演,一年的操劳得以放松,在津津有味回顾庙会所见所闻中期盼着来年的更精彩的表演。
花朝节期间,大大增加了妇女与人交流的机会。无论是本村还是邻近村庄的妇女都结伴前往,各色人等汇聚于庙会。在村里有些平时较少谋面的女性大都可在庙会上相见并结伴拜祭,年轻的女性互结金兰,年老的则围在一起拉家常,成了花朝节最常见的景象。还有些妇女借赶会之隙走亲串友,省亲看女,共叙离别之情。在这有限的几天内,女性终于有机会互诉衷肠,说东道西了。她们都将自己打扮一番出现庙会上。这也让花朝节比平日见到更多美丽的妇女,许多年轻小伙更是乘机在人群穿梭,想结识异性。花朝节的举办,也为乡村年轻人的姻缘提供了许多机会。
当然,花朝期间最热闹的莫过于当地镇上的居民都纷纷设宴款待宾客。在花朝期间,家家杀鸡宰鸭,都以好菜好饭上桌,甚至许多人家将过年的节日食品特地留有一部分用作花朝节待客。当地居民以能请到客人为自己的荣耀,以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人缘交际的良好。自家的亲戚,朋友,临村的长辈甚至亲戚的亲戚,朋友的朋友,凡是相熟的都会被邀请来家里作客。甚至有在街上买卖游玩时结识的人,都会热情请到家中作客。这来源于当地群众纯朴的思想,广结人缘,一年的操劳换得可以体面待客来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。
花朝节得以在八百年不间断的流传发展,是因为花朝市场成为当地村民及附近群众日常经济的重要补充,花朝节的存在,不仅满足当地群众民众的购买需要,也提供给民众难得的旅游休闲机会,更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。由最初的花朝庙会发展到物质交流会至如今的旅游文化节,这得益于当地政府的积极宣传和引导,当地群众的积极配合,使它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演变,充满着生命力。花朝节的流传发展已不仅仅是庙会的市场,更在当地成为一种民俗习惯,成为一种节日的文化。